5G时代的智能硬件是怎样的

作者: 测试12 CNPIM 2019年11月14日

3G和4G网络的普及,推动移动互联网蓬勃发展,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如今5G的到来,因为传输速度的提升,以及低延时、低功耗、连接更多设备设备让万物互联成为现实。

5G掀起新一轮移动变革

全球各国开始大力推进5G网络部署,在大规模建网前夕,通信设备更是掀起争夺5G合同竞赛,华为在全球在拿下50份合同、诺基亚也签署了超过42份合同,中兴通讯也获得了25份5G商用合同,并与全球超过60家运营商开展5G合作。


世界移动通信大会MWC19上海展,5G是最大热点,各种5G智能终端展出,尤其华为、中兴等多家手机厂商展示了5G智能手机,以及各种5G应用场景,同时展馆5G网络覆盖。

全球积极拥抱作为全新的连接方式,物联网高级顾问杨剑勇指出:芯片、运营商和通信等厂商共同推进下,5G正加速向我们走来,将实现千亿量连接,不仅会掀起新一轮的移动变革,并结合云端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动社会变革,进入一个万物感知的智能社会。

此外,韩国、美国以及欧洲多个国家开始5G商用服务,尤其韩国每天新增1.7万个5G用户,69天用户就突破100万,预计年底用户规模将高达500万,约占总人口数的10%(韩国人口规模5100万)。我国也发放5G牌照,5G正在加速向我们走来,一旦大规模商用后,将物联网发展提升到一个新高度,对于智能硬件行业来说无疑带来巨大机遇。

智能硬件市场规模高达万亿

在物联网方向,消费科技将会是最大市场之一,IDC数据显示,今年全球物联网支出预计为7260亿美元,2020年将超过1万亿美元。其中,仅智能家居场景预计到2023年有望成为物联网最大支出市场之一。

以可穿戴设备、虚拟现实、智能家居、智能医疗、车载智能终端等智能硬件,在5G推动下必然会带来蓬勃发展。结合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的数据显示,2018年全球智能硬件市场规模为2138亿美元,到2023年规模将增长至3628亿美元(约2.5万亿人民币)。

值得一提的是,中金报告指出:2019年全球手机市场需求疲软。在全球智能手机下滑态势背景下,所有手机厂商纷纷调整战略涌入智能硬件领域寻求营收增长点。

1、可穿戴设备

以智能手表、智能手环等为核心的可穿戴设备经过多年培育,是手机以外最大市场规模智能设备,IDC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量同比增长27.5%至1.722亿台。前五厂商分别是苹果、小米、Fitbit、华为与三星,今年有望突破2亿台。

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可穿戴设备市场。依据IDC数据,2018年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出货量为7321万台,占全球近半市场份额,前五大厂商分别是小米、华为、苹果、步步高和奇虎360。2019年第一季度,全球可穿戴设备同比增长55.2%至4960万台,中国出货量为1950万台。

此外,因出货量飙涨,作为消费物联网最大品类智能硬件,有望成为物联网时代入口级产品,诸如透过各种可穿戴设备进行支付,以及健康医疗场景。因可穿戴设备紧贴皮肤,被视为健康医疗入口。作为物联网生态当中的医疗健康核心一环,所搜集的健康数据经智能化分析,让可穿戴设备有望成为人们健康助理。

诸如推动苹果手表在全球需求强劲,核心在于健康医疗管理功能,尤其心率监测。我经常谈到,苹果在乔布斯时期改变了世界,而库克执掌下的苹果,则希望改变人类健康。

人工智能、生命健康和大数据融合将会进一步激活可穿戴设备市场规模。同时,也将受益于5G网络,可穿戴设备行业将会迎来爆发式发展,使医学领域出现一个巨大飞跃,让“精准医疗”变为可能,这对人类健康至关重要。包括腾讯领投的碳云智能,公开数据显示成立不到一年就估值10亿美元,背后核心是要将人类数字化。

其推出的“觅我”数字化精准健康管理平台覆盖运动、护肤、营养等智能健康管家,全方位监测、记录和管理你的健康数据,并向B端输出相关领域和场景下的精准解决方案。还推出包括智能人体镜子在内的智能设备,可以长期监测用户的体型变化,并综合基因数据和运动数据制定个性化的运动方案,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虚拟健身教练。

2、智能家居

以智能音箱、智能门锁与智能家电为核心智能设备成为消费科技方向最大市场,IDC数据显示,全球智能家居市场出货量高达6.56亿台,预计今年出货量将增长8.33亿台,到2023年,出货量将会增长至16亿台。

其中,智能音箱是智能家居最大智能单品,Strategy Analytics数据显示,2019年第一季度出货量同比增长167.9%至2590万台。因中国市场出货量飙涨,预测今年全球智能音箱出货量将高达1.477亿台。智能音箱作为当下最热门的智能硬件,主要承载争夺家庭入口远景,结合语音助手及生态平台,成为科技巨头标配智能硬件。

不仅智能音箱,智能化浪潮迅猛发展,以智能门锁、智能摄像头与烟雾传感等安全监控市场增速较快的智能硬件,被视为新的蓝海市场。IDC追踪报告显示,2018年仅中国市场出货量就高达1338万台。预计到2023年市场出货量将突破1亿台。

具体到产品线,智能摄像头领跑,智能门锁增长最快。2018年,中国智能摄像头出货量为970万台,同比增长64.1%;智能门锁市场出货量同比增长136.7%至85万台,预计到2023年,市场出货量将达到1840万台。

通过几家厂商可以看到智能家居行业蓬勃发展

(1)亚马逊

亚马逊是当之无愧智能家居龙头,凭借Echo/Alexa模式成为行业风向标,在全球掀起智能音箱热潮,累计出货量早已突破5000万台。值得一提的是,亚马逊没有iOS与安卓系统生态,在苹果与谷歌两大巨头中突围而出,开创智能语音控制家庭新时代。

(2)苹果

苹果推出智能家居HomeKit智能生态,并加入Thread Group标准组织,让更多设备厂商更容易加入HomeKit智能生态,有利于推动苹果智能家居战略向前迈进。

同时,苹果手表与AirPods无线耳机出货量更是全球最受欢迎的可穿戴设备,也推动苹果智能家居及可穿戴设备业务呈现高速增长态势。2018财年同比增长35%至174亿美元,2019财年前两财季较去年同期增长31.5%至124亿美元,今年营收有望突破200亿美元,且按照这样的增速。这是继iPhone后,可穿戴设备是苹果最畅销智能硬件。

(3)小米

小米也是代表性厂商,因小米培育庞大的生态链,推出了186款生态链产品,米手环自发布以来,在全球得到了6200万喜爱;AI音箱出货量突破千万台;智能电视智能电视连续两个季度出货量在国内第一;生态链智能硬件及规模发展迅猛,其IoT平台连接了1.71亿台智能设备。推动营收成倍增长,四年间增长近9倍,来自IoT与生活消费业务营收由2015年50亿增长到2018年438亿,2019年第一季度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同比增长56.5%至120亿元。

(4)华为

华为以AI音箱作为物联网生态入口产品,以路由器作为生态连接产品,以连接为核心打造一个开放式的智能家居生态体系。与此同时,推出5G CPE Pro产品,面向5G时代,只要插上一张5G SIM卡就可以将5G信号转化为高速Wi-Fi信号。将会在企业、家庭、自动售卖机以及餐饮、无人超市等门店将会得到广泛应用。

此外,在智能硬件,华为还推出智能手表,也加入智能音箱阵营,有望再推智能电视。伴随我国5G建设提速,华为在5G方面的优势其他竞争者无法比拟,将加速全场景智慧化战略,让智慧IoT从梦想走向现实。

(5)传统企业

作为深耕家庭场景多年的家电巨头也积极转型,其中,美的集团整合智慧家居业务成立IoT公司,促进用户与设备等稳定连接,建设标准化的物联网平台,深度挖掘智能设备及数据价值,驱动产品智能化。与此同时,推出AI科技家电高端品牌COLMO,将AI核心技术融于高端家电。

昔日彩电大王的长虹也在积极谋划转型,迎来了发展新机遇,并开创家电人工智能时代,在5G到来之际,在技术、产业等方面,已经有良好的布局,且已实现营收利润双增长。

3、虚拟现实

前两年火热的虚拟现实没有爆发,其中受制于网络宽带是其中原因之一,5G一旦得到应用,网络足以支撑虚拟现实网络环境,届时娱乐、游戏、购物等场景会大量使用VR/AR。

爱立信的报告指出,VR和AR将随着5G技术的到来成为主流,5G的到来,将为发展虚拟现实带来新的动力,并将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另依据信通院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虚拟现实产业规模将超过2000亿元。

4、8K电视/高清视频

伴随5G时代的到来,4K/8K高清视频引入家电领域推动进入一个无处不在的屏幕世界,仅我国大视频蕴含4万亿蛋糕机遇。依据Strategy AnalyTIcs预测到2025年8K电视将在全球5600万户家庭中使用,仅8K电视零售收入就将会高达350亿美元,今年全球出货量将会达到50万台。

当5G到来后,在家庭用8K显示器看好莱坞大片,这种视觉震感亮瞎眼,8K是当前1080P的16倍。

5、无人驾驶

汽车是当前最大的智能硬件,而5G是无人驾驶汽车商业落地基础设施,由于5G在保障高稳定性与移动性下,以及瞬时响应下,从而大幅提升自动驾驶的性能。

当然,5G网络的到来,并不会让无人驾驶大规模落地,但在特定的交通场景会得到迅猛发展,主要集中在低速下场景使用,诸如大型停车场、公园、旅游景点等点对点场景,还有物流园区等。

最后

5G技术作为通信技术风口,对社会影响深远,也蕴藏数万亿美元经济价值,因5G涉及庞大产业链,巨额资金投入,能为全球经济增长注入动力,但商业应用场景决定5G部署进程。就目前来看,物联网、工业制造与智能硬件等将是核心应用场景,并开始万物智能新时代。即将到来的5G时代,你准备好了吗?

来源:传感物联网



本文阅读量:

声明:本文由用户投稿,信息来源于传感物联网,仅用于学习和技术交流,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CNPIM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技术支持:CNPIM.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