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联盟的成立,与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涂铭旌教授的不懈努力分不开。而这位年逾八旬的老人之所以大力促成这个战略联盟的建立,又与重庆文理学院“瞄准重庆支柱产业、力推科技协同创新”的发展谋略密不可分。
老院士与重庆文理学院一拍即合
2008年,涂铭旌回到故乡重庆,开始在重庆文理学院工作。
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重点高校的博士生导师为什么选择西部的一个小城市,一所新办本科院校,让人很是费解。
扎根文理,是涂铭旌落叶归根的思乡情结。回忆起当年求学的情形,涂老还记忆犹新。1946年,年轻的涂铭旌乘船启程离开他的出生地重庆市九龙坡区,赴上海同济大学求学。在路过三峡,即将踏出重庆的土地时,一种浓浓的乡情油然而生。
涂铭旌当时在心底发誓:“有朝一日,一定要回报生我养我的故乡!”后来,涂铭旌与夫人唐昭莼喜结连理,夫人是土生土长的重庆永川人。于是,更坚定了他以知识回报故土的信念。穷毕生所学回报乡里,是他60多年来的夙愿。
隐藏在涂铭旌60多年夙愿的背后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60多年高校执教之路,让他深刻地了解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些弊端,也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理念。他想组织材料交叉学科研究的探索;他还想探索“政、产、学、研、资”联合办学的高校经验。
“我曾在一些老牌的大学实践过,但效果不是太理想。”涂铭旌说,在一些历史悠久的老院校里,专业和学科已经根深蒂固、盘根错节,自己的办学设想难于实现,也许在年轻的大学,更容易展开他的探索实践。
这时,恰逢重庆文理学院开始寻求转型发展,并思考如何从主要为地方基础教育服务转向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如何从培养传统的学术型人才转向培养应用型人才等推进学校深度转型发展的一系列难题。涂铭旌的一些教育思想,正好契合了转型期的文理学院办学理念。
2008年11月,涂铭旌正式受聘成为重庆文理学院教授,其后还担任了该校的名誉校长、学校发展战略顾问、重庆市新材料应用研究实验室主任,圆了这半个多世纪的心愿。
重庆文理学院探索全新办学思路
同年,重庆文理学院以“书记校长说办学”、“教学副校长说教学”、“院长说专业”、“教师说课程”、“学生说学习”的“五说”活动为载体,开展全校教职工参与的本科教学大讨论活动。全校形成了共识:不走成熟本科院校的老路,走适合自己的新路。
学校转型为应用型大学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可全国的同类院校不在少数,拿什么和别人竞争,是摆在重庆文理学院面前的大问题。经过探索,他们大胆提出了“错位式发展,差异化竞争”的思路和建特色应用性大学的路线。
从涂铭旌执教重庆文理学院起,学校就提出了“举全校之力,支持涂院士和他的团队”的口号。
重庆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文理学院新材料应用研究实验室的筹建工作。4年多来,涂铭旌和他的团队受到了市领导的亲切关怀,市教委、市科委、市科协领导多次到校慰问涂铭旌院士,关心学校的发展;永川区委、区政府每年拿出100万元帮助实验室添置设备。涂铭旌院士“政、产、学、研、资”办学构想的一个重要环节“政”,得到印证。
努力没有白费。2010年11月6日,拥有30余名由教授、博士组成的创新研究团队,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实验设备总值800余万元的“重庆市新材料应用研究实验室”在重庆文理学院正式挂牌成立。
重庆市科协常委、重庆文理学院科协主席高志强认为,重庆市新材料应用研究实验室的成立,进一步扩宽了重庆文理学院的“产学研”平台,有力推动了学校建设特色应用型大学的进程。
“文理学院年轻而有活力,办学思路明确而先进,学校管理严谨而灵动,领导班子团结一心且积极进取,为实现我多年的办学构想提供了营养丰富的土壤。”涂铭旌说。
市、区党政的重视与支持,学校领导的决心和魄力,激励了涂铭旌和他的团队的创业精神。人们经常看到,一位老人带领着他的团队,冒着40多摄氏度的高温,一心投入实验室工作。整个团队“边建设”、“边研究”、“边出成果”,辛勤的耕耘不断开出绚丽的花朵。
“政、产、学、研、资”联合办学思路与光电产业的天作之合
在重庆文理学院的材料交叉学科研究中心的网页上,明确地写着该中心的功能定位:一是植根重庆,服务重庆,面向全国;二是开展应用研究,注重成果孵化,实现科研成果的产品化、商品化和产业化;三是创新型材料工程师的培养平台;四是学生创业创新的实训平台。
既然根植重庆、服务重庆,那就要找具体的行业对象。2009年,涂铭旌整整花了大半年的时间,调研分析了重庆的汽摩、信息IT等支柱产业。他总结出,重庆的GDP这几年是上去了,但很多产品的科技含量不是很高,对支柱产业的核心板块及前沿技术的发展重视不够。
“协同创新不仅仅是过去简单的产学研结合,更不仅仅是一个科技项目。所以在推动协同创新的时候,如何在机制体制方面创新、如何瞄准国家重大需求、如何瞄准地方产业需要,是必须要考虑的首要问题。”考察后,涂铭旌决定把“政、产、学、研、资”的办学思路和光电产业结合,进一步整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光电企业优势资源,深度开展协同创新。
2012年9月,涂铭旌和重庆文理学院向重庆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应重视光电前沿技术和光电产业的发展,尽快组建微纳米光电材料及器件协同创新战略总部,推动电子信息产业转型升级”的决策建议,得到了重庆市主要领导的批示。其后,市发改委、市科委、市教委等职能部门和多家企事业单位联合召开了会议,对此建议进行了专题研究。
“传统的白炽灯虽然价格便宜,但寿命较短,能耗较高,国家将逐步淘汰;作为替代品的LED灯虽然低碳节能,寿命较长,但目前的价格却比白炽灯高得多,市场推广难度较大。”5月22日,由重庆文理学院、重庆科技学院、重庆圆一照明科技有限公司、重庆三弓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及重庆市民营企业家联合会等11家单位共同发起的重庆光电产业技术协同创新战略联盟成立,联盟旨在整合我市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光电企业在“政、产、学、研、资”等多方面的优势资源,开展光电产业技术协调创新研究,降低LED灯生产成本,让半导体照明真正走进山城百姓家。
“联盟今后会积极推动多方的协同创新能力,打造重庆光电产业的技术产业链。”作为该联盟的发起人之一,涂铭旌表示,光电产业已被列入重庆“十二五”发展规划,是我市重点打造的新兴产业之一。目前,重庆LED产业总产值约20亿元,发展势头较好,市场空间巨大, 但仍与广东、上海等地存在较大差距。重庆光电产业技术联盟的成立,有助于成员单位之间资源互补,共同研讨科技竞争谋略,联合开展LED产业科技攻关,培养优秀光电产业工程师等。
重庆文理学院的科技协同创新之路无限延伸
近年来,实验室以应用基础研究为主,重点研发 “硬质合金表面涂层金属陶瓷”、“无机非金属功能材料”、“纳米改性高分子复合材料”,解决目前国内外“刀具涂层材料”、“LED荧光粉”等产业应用中的突出问题,很快取得一批国内领先、国外有影响的科技成果。这些成果有效促进了重庆新材料应用研究发展,推动了重庆中小企业在新材料领域的应用,培育了一批科技创新型企业。
目前,涂铭旌及其团队除了积极推进LED光电产业的科研项目外,还在寻找触摸屏导电薄膜氧化铟锡ITO的替代材料。
“我们实验室主要针对纳米氧化锌薄膜和银纳米线薄膜进行技术研发,现在这两项技术已实现透明导电性能,我们将会进一步完善这些成果,并适时推向市场。” 涂铭旌的学生说,“纳米氧化锌薄膜和银纳米线薄膜是新一代透明导电薄膜,直接影响到触摸显示屏生产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涉及高科技企业的转型升级。”
重庆文理学院校长孙泽平说,建设微纳米光电材料及器件协同创新战略总部的第一步已经迈出,如今光电产业技术协同创新联盟已经成立,重庆文理学院深度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走科技协同创新之路,集聚“政、产、学、研、资”多方力量办大事的目标又向前迈了坚实的一步。
重庆文理学院党委书记钟志奇对科技协同创新的前景充满期待。他表示,这样一种全新的合作模式,不仅实现了学校和企业从单一联合到深度融合的转变,也使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有机统一,真正把课堂搬到生产一线。学校将会不遗余力地支持院士团队发展。
如今,重庆文理学院正高举科技协同创新旗帜,向特色应用型大学优雅转身。
来源:搜狐网 文/魏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