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墨烯,谨防“起大早赶晚集”

作者: cnpim CNPIM 2016年11月28日

 11月25日,国内首个石墨烯研发与应用联合工程中心在江阴揭牌成立。这标志着石墨烯开始从实验室走向规模化应用阶段,炙手可热的石墨烯产业进入爆发前夜。

“石墨烯+”开启

示范应用“窗口期”

最近,位于江阴临港新城的一条不知名小河发生了一件神奇的事。上月16日,这条1.2公里长的黑臭河道被分成两段,其中一段放置了一张化纤网。仅仅经过了7个晴天的阳光普照,两个河段发生了惊人的变化:放置了化纤网的那一段,河水已经变清,还出现了鱼虾的身影;而没有下网的那一段,河水依然臭不可闻。

这张化腐朽为神奇的网,就是中国科技开发院江苏分院与江阴碳谷集团、双良集团等企业联合研发的全球首款石墨烯可见光催化网。中国科技开发院江苏分院副院长冯冠华介绍,该款光催化网将石墨烯材料和“可见光响应的异质间高效量子转移技术”相结合,可对水体中有毒有机物进行分解、除臭,增加水体含氧量。有了这张网,冬天需要一个月、夏天10天不到,就可以让一条河彻底摆脱黑臭水体。

凭借在该领域的先行布局,江苏在石墨烯的研发和应用方面走在全国前列。记者了解到,今年以来,我省石墨烯产业开始从基础研究转入示范应用阶段,在纺织原料、海工涂料、锂电池制造、节能环保等领域,一批有实力的苏企频频发力。耐久性提升5倍的防腐涂料、导电率提升3个数量级的锂电池和治污能力提升150倍的光催化网,都出自江苏企业之手。

从“克”到“吨”,

千亿产业曙光初现

本月初,国内石墨烯行业知名企业允升国际宣布,在江阴年产100吨石墨烯生产线顺利达产的基础上,进一步建设年产5000吨优质石墨烯量产基地。一个千亿规模的石墨烯产业集群即将形成。

长期以来,有着“黑金”之称的石墨烯主要在实验室以克为单位小批量生产,每克售价高达5000元。2013年,常州第六元素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开发出国内首条大规模宏量制备、全自动控制的粉体石墨烯生产线,年产能达100吨,致使石墨烯价格下降为每克1—3元。产能扩大、成本降低,让石墨烯大规模产业化成为可能。省经信委巡视员陆元刚介绍,江苏在石墨烯产业孵化方面走在全国前列,目前已形成了以江阴、无锡惠山、常州武进以及南京、南通、泰州等为核心的石墨烯产业创新带,成为全国领先的石墨烯产业聚合区。

作为人类迄今为止发现的最薄、强度最大、导电导热性能最强的一种新型纳米材料,石墨烯被认为是未来最有发展前景的材料之一,有望引领多领域、跨时代的变革。国家973首席科学家马紫峰教授向记者表示:“在石墨烯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市场的关键时期,江苏再一次取得了先发优势。”

警惕“虚火”,

避免重蹈光伏产业覆辙

应用起步,产业集聚,石墨烯在中国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与此同时,热钱涌入、急功近利、同质化竞争等“泡沫化”现象也开始出现。在近日江阴举行的石墨烯应用技术产业论坛上,多位学界专家和业内外人士表示,石墨烯产业在加速发展的同时,重上游轻下游、重科研轻应用、重噱头轻实干等“虚火”端倪初显,若放任自流,恐将导致我国石墨烯产业发展“起大早、赶晚集”。

“未来的石墨烯产业是一块大蛋糕,我们能切到多少,取决于现在关注什么。”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纳米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刘忠范认为,当前,我国在石墨烯关键技术、业态和商业模式上的瓶颈尚未完全打通。学界和业界应该更加关注突破引领未来的核心技术,而不仅仅是制造几个产品。马紫峰教授也向记者直言:“大量不具备核心技术支撑的企业涌进石墨烯低端应用领域,形成惨烈厮杀。未来,这类企业大多将被行业洗牌淘汰出局。”

省科技厅副厅长黄志臻认为,防止造成新的产能过剩,避免重蹈光伏产业覆辙,地方政府应加强制度设计,着力构建石墨烯产业发展创新生态,引导企业适度聚焦石墨烯高端应用领域,避免同质化竞争。 本报记者 马 薇


本文阅读量:

声明:本信息来源于网络,仅用于学习和技术交流,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技术支持:CNPIM.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