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巨头比亚迪准备一改此前的发展模式。
在汽车制造领域,绝大多数汽车制造商都只将发动机、变速箱等核心零部件掌握在自己手中,而其他零部件则选择从其他专业供应商那里采购。但是,仍有少数像比亚迪这样的汽车制造商选择“垂直一体化”的发展模式,从整车和零部件的研发、制造都由自己完成。
日前,比亚迪汽车电子事业部总工程罗如忠表示,从现在起比亚迪的整车跟比亚迪零部件已经脱钩,比亚迪整车可以向任何一家外部的零部件供应商采购;同时,公司也允许比亚迪零部件事业部和其他事业部,可以往外供应。
对上述拆分消息,4月5日下午,比亚迪方面向《国际金融报》记者证实了此事。
拆分零部件
近两年,自主品牌的发展令人刮目相待,长安、传祺、吉利、传祺等自主品牌先后崛起,虽然比亚迪在新能源领域的发展风生水起,但是在传统燃油车领域却不温不火。
业内资深人士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跟吉利和荣威这些自主品牌相比,比亚迪的差距主要是在设计和采购体系上。”
随着自主品牌不断的发展,其他自主品牌已在慢慢形成自己的独特的设计语言,并给旗下车型增加了不少附加值,譬如荣威的“律动设计”,吉利的“中国风”设计等等,但是,比亚迪的产品在造型设计却一直被人诟病,在行业内也不受待见。
而在零部件供应上,其他自主品牌可以从全世界所有的供应商中进行挑选,在价格、质量和供应稳定情况等方面都可以很好把握。但在比亚迪,由于零部件都是兄弟单位,不管东西好坏无法选择,就是价格也没得商量。
有消息人士向《国际金融报》记者透露,“由于零部件只供应自家产品,比亚迪的零部件生产随着企业规模走,产量一直无法使规模大幅扩大,成本分担有限。”
目前,比亚迪汽车版块业务已决定,除保留整车四大工艺之外,所有的零部件业务将全部分拆,进行市场化运营。拆分之后,比亚迪可以向任何供应商选择适合自己的零部件,同时原本的零部件事业单元也将进入市场与其他公司竞争。
《机汽》执行主编娄兵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对于比亚迪来说,这将有利于其进一步聚焦整车业务。而进入市场竞争的零部件公司,会受到市场的洗礼,一部分可能会造成损失,而活下来的子公司将会有更大发展。”
电池怎么办
就在不久前,北方一家知名电池制造商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我们今年全年的产量都已经被承包了,全是动力电池。”对于新能源汽车和动力电池如此火爆的情况,他们也是始料未及,已决定继续扩大产能。
同样,比亚迪汽车也是这波新能源热潮中的赢家。根据比亚迪发布的2016年度财报,比亚迪在去年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034.7亿元,同比增长29.32%。而汽车及相关产品业务的收入为570.1亿元,同比增长;其中,新能源汽车业务的营收为346.18亿元,同比增长79.9%。
从数据上来看,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业务的营收已经超过了传统燃油车业务。业内人士表示:“比亚迪当前的成绩,与其*行业10年布局新能源汽车,和较早地掌握电池、电机、电控等新能源核心技术有很大关联。”尤其是在动力电池领域,在市场供应紧张的情况下,比亚迪汽车不会像其他汽车制造商那样在产能方面受到限制。
与其他被拆分出来的零部件业务不一样,比亚迪动力电池业务的关键在于是否会向其他汽车制造商供应。
《2016年中国锂动力电池研究报告》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国内锂动力电池企业出货量合计达到30.5Gwh,同比2015年的17.0Gwh大幅度增长79.4%。其中,比亚迪排名*,出货量为8229.76Mwh;宁德时代排名第二,出货量为6261.81Mwh;沃特玛排名第三,出货量为2533.64Mwh;合肥国轩排名第四,出货量1928.12Mwh;天津力神排名第五,出货量为1742.73Mwh……
虽然比亚迪排名*,但整个动力电池的市场空间很大,而且在不断增长。但是,在汽车用动力电池领域,比亚迪只供应自家生产的秦、E6、K9等新能源汽车,这人为限制了比亚迪动力电池的发展。
与此同时,成立于2011年的宁德时代,虽然起步较晚,但快速地建立了动力和储能电池领域完整的研发、制造条线,拥有材料、电芯、电池系统、电池回收的全产业链核心技术,成为全球第三、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二的中国汽车动力电池生产商。2017年,宁德时代产值超过250亿元,其客户包括宝马、上汽集团、吉利汽车、长安汽车、北汽新能源等。
按照国家“十三五”的发展规划,到2020年新能源汽车实现当年产销200万辆以上,累计产销超过500万辆。对于比亚迪来说,如果在动力电池领域继续执行保守的策略,只会将这一庞大的市场拱手送人。
有接近比亚迪的消息人士向《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目前还不清楚,如果其他主机厂有需求或许公司也会供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