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波澜壮阔,20年奋进砥砺。20年前,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为浙江量身制定了“八八战略”,指引浙江率先开启了省域现代化先行探索。在“八八战略”指引下,东阳发生了精彩蝶变,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在“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之际,东阳日报推出系列报道,展现“八八战略”实施以来东阳的独特实践与丰硕成果。
走进横店集团东磁股份有限公司“未来工厂”电池片六厂,一条160多米长的党建长廊格外引人注目。“这是横店东磁党委在总结党建工作经验、梳理党建工作成果的基础上,建立的一个红色宣传阵地。”横店东磁相关负责人说,作为一家民营上市公司,横店东磁持续强化党建工作氛围,不断推进党建工作创新发展,激发员工的创业创新积极性。
然而20年前,一路狂奔的横店东磁因为过多依赖资源要素投入,增长方式粗放,导致发展后劲不足,环保、能耗等问题凸显,技术、市场、人才等要素受限。特别是周边发展起来的众多磁材企业,都在争夺市场份额。
“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块状特色产业优势,加快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走新型工业化道路。”2003年实施的“八八战略”,为东阳磁材产业指明了发展方向。同年6月11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走进横店东磁,组织召开了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座谈会。“把党小组建在班组上”,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和期望,横店东磁坚持党建*,走出了高质量发展新路径;还以强劲的磁力凝聚众多中小企业,使得磁材产业成为东阳工业块状经济的实力硬核。
蓄足强磁力
230多家企业抱团突围
“八八战略”*重要的指引作用,在市磁性材料协会秘书长谈浒明看来,在于推动了东阳磁材产业在困境和变革中敢为人先,依靠科技创新稳步调整结构、改善质量效益,实现从“速度领跑”向“质量*”的蝶变,开启了新型工业化的新阶段。
早在2001年,东阳就被命名为浙江省级磁性材料特色产业基地。但是,这个基地只能说明当时东阳磁材企业集聚度较高,产值较大,只是单纯的“物理集聚”。锚定“八八战略”提出的“加快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东阳磁材企业盯准市场需求,不断研发高新技术。2006年,东阳获批国家火炬计划磁性材料特色产业基地,这也意味着东阳磁材产业的高新技术研发、转化步伐加快,众多磁材企业进入“化学聚合”阶段,从原先的抢占市场份额转向了抢占科技高地,东阳一跃成为永磁铁氧体、软磁铁氧体、稀土永磁体三大类磁体的主要生产基地。除横店东磁之外,英洛华磁业、中科磁业、中元磁业等一批龙头企业先后涌现,全域形成了以横店为中心、李宅为副中心,辅以南马、六石、歌山等地的产业集群,实现错位竞争、抱团发展。
2011年,中国电子元件行业协会正式授予东阳“中国磁都”称号。
没有一星半点磁土的东阳,硬是无中生有,依靠科技创新成为全国*的磁都。
目前,东阳制造的永磁铁氧体、软磁铁氧体、稀土永磁体等三个大类产品的产量,分别占全国产量的50%、10%和11%左右,高端磁性材料领域占了全国产值份额的80%。尤其是永磁铁氧体,东阳拥有*为密集的生产企业,产业规模居全国之首。
可以说,基本上国际知名品牌的电机、电子、电声产品里,都有东阳磁材产品。“只要是市面上有的磁性材料产品东阳都能生产,这就是我们的底气所在。”谈浒明自豪地说道,目前我市能生产4000多个规格品种磁性材料,城东李宅区块以生产永磁铁氧体等基础产品为主,其中凯文磁钢是专业生产大弧度高端磁瓦企业,生产规模居国内第二;横店区块可生产的产品类别更丰富,横店东磁是全球*大的永磁预烧料和永磁铁氧体、国内*大的软磁铁氧体材料生产企业;英洛华磁业是国内第二大钕铁硼稀土永磁材料生产企业。
“城东的磁性材料企业虽然规模大多不大,但都有自己的拳头产品。”浙江凯文磁钢有限公司总经理卢杨成说,磁材行业要实现差异化发展,每个企业都要深耕细分领域,深耕特色产品。凯文磁业每年研发技改投入不少于1500万元,每年在汽车磁体、家电磁体、智能运用磁体等类别开发不少于10种新产品。
2022年,东阳磁材产业已拥有230多家企业,规上企业产值达281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36.2%。东阳磁材产业被列为2022年度全国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打造强磁场
以党建激发创新活力
“2003年,公司实现销售收入6.8亿元,2022年营业收入194.5亿元;2003年,实现利润5600万元,2022年实现利润16.7亿元。”相关负责人用两组数据,直观地呈现了横店东磁20年间的巨大变化。作为全国磁性行业龙头企业,横店东磁不仅多年来一直稳居市*纳税大户,还通过技术带动和业务外溢,壮大了磁材产业,让越来越多的人走上了致富之路。
早在20世纪90年代,横店东磁就已经成为彩色电视机所用三大类磁材产品的世界*生产企业。21世纪初提前谋划转换车道,横店东磁又凭着“快人一步”的敏锐和勇气,自行改造升级生产设备,挺进汽车、手机等新市场。为此,横店东磁通过党员带头攻关,化解一线难题,充分激活企业创新活力。永磁十五厂的支部书记、厂长带领党员开展项目攻坚,提高了磨床料使用量,降低了生产成本;塑磁二厂技术党小组开展“一模多穴”项目,使得生产效率提升50%,等等。“信仰的力量是无穷的。”横店东磁一负责人坦言,通过党建工作提高员工的思想认识,弘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公司才能不断破题突围,实现长远发展。
在一轮轮大胆尝试的过程中,横店东磁也曾遇到难关——2019年,东磁发展陷入停滞期。面对人员心态浮动和管理困境,公司召集300多名管理人员前往古田,重温古田会议精神,强调东磁虽然走在前面,但是后面追兵很多,一定要“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重树作风形象,一路开新图强。
凭着党建*、自力更生的科技创新,横店东磁在进入汽车、手机等新领域后依旧做到了世界*。其虽然较晚进入软磁市场,却成为国内*大的软磁铁氧体材料生产企业。
南乡看东磁,北乡看凯文。凯文磁钢位于有着先进基层党建经验的城东街道寀卢村,致力于将“党建基因”融入公司发展血脉。坚持党支部班子与公司管理层“双向进入、交叉任职”,总经理兼任党支部书记,多名管理层成员担任支部委员,强化了党组织为企业“把关定向”的功能,确保在涉及重大决策时党企同心、上下一致,*大限度地使公司决策落实到每名党员、每名职工。
有着总经理和党支部书记“双重身份”的卢杨成介绍,公司于2016年组建了党员创客工作室,集结多个部门的党员技术骨干,多年来为公司攻克了不少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难题。成立当年,工作室花了10多个月研发出耐高低温冲击永磁铁氧体,该项目同时作为浙江制造标准发布,还获得了“2019创客中国·浙江好项目金华赛区总决赛”优胜奖。
“把党小组建在班组上”,党建+科技创新如今已成为东阳磁材行业的党建工作亮点。在党组织坚强领导、党员干部积极引导下,各磁材企业在技术上克难攻坚,在质量上创优争先,不断实现跨越式发展,行业内两家上市公司横店东磁、中科磁业就多次获评基层先进党组织。
释放强引力
推动制造和科技耦合
设备运行状态、订单生产情况、产品合格率、能耗监控……走进凯文磁钢的生产车间,工厂指挥中心的大屏幕清晰呈现各个生产状况。卢杨成介绍,这是公司数字化改造一期项目的成果,通过连线所有生产设备,每分钟的生产情况都尽在掌握中。“尤其是快反模块的开发,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卢杨成说,以往机器故障,从通知维修人员到现场排障再到*终解决问题,要耗费不少时间。现在出现故障后,维修员会*时间收到通知,通知内容准确到哪台机器哪个地方出现什么问题,只需“对症下药”即可。
作为块状特色产业,东阳磁材产业组织效率高、富民效应强,但也面临“低小散”等先天不足。2003年前后,众多磁材企业遇到生产要素瓶颈,发展面临“天花板”,产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2011年,东阳实行“煤改气”,一年内“敲”掉了300多个窑炉、150多根大烟囱。2015年,东阳磁材行业被列入*批浙江省“机器换人”试点行业,从球磨、自动选料系统、压机到捡分、抛光等工序都要实施智能化改造。横店东磁早在2014年就通过技改实现全流程自动化,人员减少50%,产能却大幅提升。在横店东磁的示范带动下,全市磁材全行业也于几年内基本完成了自动化改造,从“烟囱经济”跃迁到“智慧经济”,成为“机器换人”全国标杆。
2021年,我市启动磁性材料行业“N+S”轻量级数字化改造,聚焦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和供应链管理过程中的“痛点、难点、堵点”,形成“N+S”应用场景解决方案。其中“N”是必选数字化应用场景,用于解决行业内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主要共性问题;“S”是根据企业个性化需求加选的数字化应用场景。凯文磁钢的“工厂大脑”就是这一行动的示范性工程,即将上马的二期“工厂大脑”,还将带有客户互动功能。
“通过机器换人和数字化改革,我们员工人数从*多时的830多人减到300人,产能却提高了两倍。”随着自主研发的生产设备逐步上线,卢杨成对公司未来充满信心。
离凯文磁业不远的东阳富仕特磁业有限公司规模不大,却是*的小巨人企业。该公司瞄准5G通信市场,投入巨资研发适用通信新领域的专用磁性材料,新产品性能达到国际*水平,如今占据全国30%和部分国际市场份额,成为行业内的“隐形冠军”。
“今年是我入职横店东磁的第20个年头,从一穷二白到买车买房、结婚生子,事业顺利,家庭美满。身边同事都说,因为在东磁上班,大家才能过上如今的幸福生活。”2003年入职横店东磁的陈新刚,如今已是电池片六厂办公室主任。这家“未来工厂”的成功,得益于横店东磁早在2009年就进军光伏、布局锂电池产业,到2021年建成全省首批“未来工厂”,实现5G专网应用智能化生产。新产业的大胆尝试,让横店东磁蓄足马力驶入发展快车道:2021年东磁年产值首超百亿元,2022年出口总额超百亿元。目前,横店东磁正在拓展国内外生产基地,江西宜宾太阳能厂投产、越南磁性材料生产基地落地、海外太阳能工厂开拓,新的增长点正在生成。
据统计,目前东阳磁材行业已实施“机器换人”和智能改造项目510个,新应用工业机器人1250台,打造*综合标准化与新模式应用项目2个,建成省级未来工厂1个、数字化车间2个,企业平均生产效率提升8%,自动化程度达70%。